【摘 要】中國雜技藝術歷史悠久,是深受人民群眾喜愛的藝術形式。在今天全新的歷史形勢下,我們在繼承傳統、向老一輩藝術家學習的同時,更應該銳意進取、開拓創新,讓雜技藝術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審美愿望。
【關鍵詞】傳統;傳承;進??;創新
中圖分類號:J82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5)06-0255-01
雜技藝術是藝苑百花園中一朵絢麗多彩的奇葩,是吸收了多種藝術形式,有著悠久歷史的表演性節目。
雜技,包括了柔術(軟功)車技、頂技、走鋼絲、舞獅子、變魔術等傳統節目,現代雜技演員銳意創新,用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動作的雜技表演,如高空飛人、肩上芭蕾、綢吊等等。
我國雜技藝術今日的繁榮景象,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經過了幾代雜技藝人的艱苦努力、刻苦鉆研、勇于創新,在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發揚光大。雜技演員挑戰極限、戰勝自我,推出新節目,通過不斷地總結經驗、大膽探索,尋找出一條發展的道路。眾所周知,雜技的根本特征和魅力在于“技”。技藝高難、技巧高超、技壓群芳才能吸引廣大觀眾。
隨著時代的發展,觀眾對雜技節目的審美需求也越來越高。新時期的雜技演員在挖掘優秀傳統節目的同時,也在與時俱進,創新才能發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雜技藝術的生命力,繼承是創新的前提,創新是雜技藝術發展的靈魂,創新也是艱苦的超越。審美疲勞推動雜技藝術的創新,雜技舞臺上經常能看到的軟功表演(叨花、鉆桶)、頂技(頂碗、頂缸等)都是傳統節目,觀眾難免有審美疲勞。如像“肩上的芭蕾”這種力量組合的形式讓廣大觀眾眼前一亮。綢吊也吸取了傳統文化,借鑒了敦煌樂舞,和現代技術手段“吊威亞”完美結合。
雜技藝術歷經千年而久演不衰的原因就是堅持創新、打造品牌、開拓市場。綜上所述,雜技藝術必須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創新。
中國雜技有著2000多年的歷史,在新石器時期,中國的雜技就有了萌芽狀態。原始人類在勞作中形成的狩獵等技能和超常體能,在休息娛樂時,所表現出的自娛自樂的技藝表演就是人類最早的雜技。
雜技在漢代就有史書記載,被稱為“百戲”,后在隋唐時被稱為“散樂”,到了宋朝以后才為區別于歌舞、雜劇改為雜技,這在后來發掘的古代文獻中多有記載。
在《清明上河圖》中就有雜技表演,進入明清以后雜技更是發展空前,戲曲的武戲都吸收了雜技的一些技巧,如翻跟頭、耍兵器等等。
1949年新中國成立,雜技藝術煥然一新。從舊社會藝人為了養家糊口、維持生計而在生死線上掙扎著,到黨和政府關心扶植雜技藝術的發展。周恩來總理日理萬機,還親自過問組建中國雜技藝術團的有關事宜。1950年,文化部聘請羅瑞卿、廖承志、田漢、李伯釗等人組成籌備國家雜技團領導小組,這其中有戰功卓著的將軍,有資深的戲劇家、編導和文化藝術界的領導人,由此可見國家領導人對此事的重視,雜技藝術已經成為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國家領導人觀看演出,給予肯定和鼓勵,雜技團還出訪前蘇聯和歐洲各國。全國各省、市先后成立了許多專業劇團,編排了一些新節目,增添了燈光、音效、樂隊、主持人……很多雜技藝術團多次出國訪問,交流演出,參加國際雜技競賽,屢獲國際大獎,我國成為世界著名的雜技大國、強國,我國的雜技在世界雜技藝術的舞臺上也占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雜技從古至今,有著優良的繼承傳統與兄弟藝術形式。中國雜技還有著嚴密的師承關系,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雜技演員尊師重藝,對前輩保留下來的技藝都不遺余力地保存下來,傳承下去。2007年6月,雜技之鄉河北吳橋縣雜技團獲得國家文化部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獎,所以說中國的雜技藝術源遠流長,是中華民族保貴的文化遺產。
隨著社會的進步,新時期的雜技也有了日新月異的發展和創新,在繼承優秀的傳統雜技節目的同時,從事雜技表演的專業人士開始了大膽的探索,對節目編排、創意、配樂、燈光、舞美、服裝的投入也隨之加大力度,可以說一個節目的本身在創新,為之服務的服、化、道、景、光、效也在創新,將歌舞劇、音樂劇的元素大膽與傳統雜技節目融合,給新時代的雜技觀眾帶來了全新的視聽感受。
編導用全新的創作理念去排演新節目,這是一個分析、理解、摸索和實踐的艱苦過程。在當前全球競爭激烈的雜技表演中,僅有高難技巧而缺少新意的作品就失去了觀賞性。有創意的全新雜技節目才是現如今觀眾所期盼的,我們只有不斷進取、不斷完善、不斷求新,才能使我國的雜技藝術在世界雜技藝術舞臺上永遠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綻放絢麗多彩的藝術之花!